
線上課程 | 李辛 趙前林:
中醫臨證課
以臨證能力為本的中醫訓練營

這是一門立足經典中醫、以中醫臨證能力提升為目的,系統、專業的中醫線上課程。
這門課程適合中醫愛好者入門學習中醫,系統訓練中醫的診斷、本草和治療,邁入中醫的實踐和應用;這門課程也適合有一定中醫學習基礎的同學,可通過課程整合所學,提升臨證能力。
李辛老師說:我希望通過這門課程,把同學們培養到能夠臨證的程度。事實上中醫的學習只有一個目的,如果學了中醫卻不具備臨證的能力,那學他幹什麼呢?
不同的人學中醫程度和療效當然有高有低,但判斷人的基本大方向的能力應當是要具備的:是虛還是實?是虛在中焦還是下焦?需要補還是瀉?需要開上焦還是開中焦?需要針還是灸?或者看到一個藥方,起碼知道對這個人合不合適?這些都屬於中醫臨證的基礎能力,有不少同學已經花了很多年的時間,學習了很多中醫養生知識和中醫文化,那可以由此在上一步 - 訓練中醫臨證能力,這並不是只有科班出身的人才能夠學好的。


怎樣才是系統的學習?系統學習中醫,並不是要遍學中醫的知識和概念,這是學習的一個誤區。
學習如同一棵大樹的生長,最重要的是打好根基、把握主幹,然後才是繁榮枝葉(各個流派、療法)。如果一開始就尋枝摘葉,反而會迷惑其中,學習許久不得要領。
那麼,中醫學習這棵樹的主幹是什麼?

主幹是臨證能力
中醫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,脫離了臨床實踐,就只是純知識、概念的堆砌而已。很多人擔心,沒有大量的基礎學習而直接進入臨證能力訓練,自己能做到嗎?這是受了大專院校先理論後實踐的教育方式的影響。
其實傳統中醫的學習,就是從臨證能力訓練入手的,而且理論和實踐必定是結合的。好比學開車,科目一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,但不需要花很長時間,要快速進入上車實練,邊理論邊實踐,在實踐中學習理論。
李辛老師說:“臨證” 是一個傳統的說法,有點像現代醫學說的 “臨床”,“證” 和 “症” 的不同,就體現了傳統中醫與民間療法,現代醫學的不同。
以民間療法為例,他的目標一般是解決症狀很多民間療法效果很好,小孩得了麥粒腫,在他的耳朵尖上放血,肚子不舒服灸一下子足三里,受寒了喝點薑糖水,都能取得不錯的療效,這叫對“症” 治療。
臨證的 “證” 與中醫所說的 ”辨證論治“ 是同一個 “證”,在傳統中醫他指的是醫生通過觀察病人的 “形”、 “氣“ 、“神”。病人的基本狀態,以及他整個生命活動的情況,比如飲食、睡眠、消化、大小便、出汗,還有病人顯示的不適應症狀,綜合了解之後產生一個對病情發展的態勢的認識,這就稱為 “證” 。
古人講 ”用藥如用兵”,有一種打法是哪裡有問題就去打哪裡,這樣我們是被敵人(被症狀)牽著走。
另一種打法是我們看到的症狀,但我們更多的是考慮這個人的基本狀態,他的生命活動情況,轉化能力、自癒能力、抗病能力等等在這個基礎上,我們就能判斷需不需要助手是不需要動手

支幹是形氣神的生命體系
中醫的學科框架,是形(體質)-氣(氣機)-神(神質)的三層生命體系,核心是12組概念:精、氣、形、神;魂、志、意、魄;三焦;氣機與開闔;病機與邪氣;經絡與穴位
根是身心訓練
打坐、站樁、練功,這些身心訓練是作為一個醫者深入生命的根,也是提升對精氣神的感受覺知的必備訓練,這是傳統中醫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根基。課程中會貫穿這部分的輔助學習。有了主幹臨證能力,再通過練功、打坐紮好根基,就能把實踐與理論、醫者的感受與病人統合起來。這就是傳統中醫的訓練方法,也即我們說這門課“立足經典中醫”所指。有了這個框架,等於有了一套中醫的操作系統,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, 自由地選擇感興趣的流派和療法來學習了。這很重要,猶如給自己這台電腦安裝各種程序前,你要知道怎麼鑑別、怎麼選擇。

整個課程學習貫穿4個月,除了16次線上授課外,還會圍繞理路、實踐、運動、功法、自調這5大能力的培養,展開訓練營式的教學安排,幫助同學們建立臨證思維,在案例研討和實踐中,體會中醫的診斷、本草與外治,並通過身心訓練和自調,提升身體素質與生活品質,開啟個人與家庭的健康生活。

案例研討式教學&3套教學輔助工具
這門課程採用案例研討式教學,注重同學們的互動參與,培養同學們自主學習、診斷與分析的能力。課前由班主任提前發放資料與案例,同學們完成閱讀、研討和預習作業。老師在課上解析案例的同時,穿插作業點評,針對性地講解知識要點與誤區。
建立班級群和學習小組,設有打卡區、提問區、作業區3套教學輔助工具,老師、助教、班主任一同全方位支持同學們掌握所學。

課 程 表
